以融合创新推动文化传播创新
发布时间:2025-03-25 18:59:01| 浏览次数:
融媒体时代,打破原有路径依赖和形态束缚,借助融合创新的方式,推动文化传播创意的落地,对媒体提升文化传播效果有着积极意义。《情系河姆渡》融合创新团队深度挖掘河姆渡文化资源,通过“广播剧+微短剧”的形式,打造出一系列融合创新产品。以融合传播打开河姆渡故事新空间,是融媒体产品突破既有圈层的一次有益探索。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互动H5、AI等智能交互技术的发展,以融合创新的方式传播解读传统文化,探寻最优传播路径成为文化传播工作者的重要课题。202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掘5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情系河姆渡》融合创新团队推出广播剧《情系河姆渡》、微短剧《河姆渡的骨哨声》,以微短剧、广播剧以及科普短视频等多元产品形态传播河姆渡文化,实现了一体化多元融合的文化传播创新。2024年,《情系河姆渡》融合创新项目入选“2023年度总台融合创新十大精品案例”;微短剧《河姆渡的骨哨声》入选中宣部组织的2023年优秀网络文艺作品年展,获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3年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和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听大会短视频类2022—2023年度“好作品”奖项。围绕古老的河姆渡文化IP,这些作品通过不同的媒体形态、不同的传播渠道协同发力,互为补充,从传播数据到社会评价上,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河姆渡文化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1973年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而得名。该遗址可追溯到距今7000至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数量庞大的陶片、石器、骨器等文物,如中国最古老的乐器骨哨、中国最早的航海船桨,还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大批干栏式木构建筑遗址等。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充分证明了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该遗址所体现的河姆渡文化,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共同回答了“我们从哪来”“我们到哪里去”等科学命题。1978年,河姆渡遗址被正式写入中学历史教科书。
重读河姆渡,重温河姆渡文化及先民生活中所孕育的海纳百川、不惧挑战等诸多精神品格,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凝聚民族共识和向心力、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在河姆渡遗址发现50周年之际,余姚市委宣传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翻译制作中心、融合发展中心以及宁波广电集团合作,合力推出《情系河姆渡》一体化融合创新项目。该项目包含了3集广播剧《情系河姆渡》、4集微短剧《河姆渡的骨哨声》、科普短片以及系列文化创意类短视频等多形态产品。
《情系河姆渡》系列作品借助宏大的声音景观以及多元化的融合矩阵,全景展示了河姆渡人的生活画卷。在广播剧中,利用模拟技术,重现了河姆渡时期的各种声音;在微短剧中,结合河姆渡遗址的考古成果,最大程度地还原了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穿着;在系列文化创意短视频中,围绕河姆渡时期的饮食、干栏式建筑展开了描述。最终呈现的结果,也和传播者的期待一致,达到了传播文化、解答疑惑的效果[2]。
2022年央视新闻中心推出《三星堆奇幻之旅》,用数字交互技术复原考古现场,以游戏的方式带领观众进入沉浸式体验。2023年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首部文生视频AI动画片《千秋诗颂》,依托总台“央视听媒体大模型”,运用自主研发的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将国家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诗词转化制作成唯美的国风动画,这些都是典型的以技术创新带动表达创新的创作案例。广播剧《情系河姆渡》同样以先进的技术手段为支撑,打造出了独特的声音景观。
广播剧《情系河姆渡》一共3集,该剧以第二代考古人秦国生大学毕业后来到河姆渡博物馆为引线,讲述了两代考古人员接力考古河姆渡遗址的故事。该剧集结了广播剧领域的编剧精英和音乐、声音艺术家共同创作,剧本扎实,故事脉络清晰,人物对话生动,制作中运用了三维菁彩声的音频技术来构造远古场景,营造出极强的空间感和方位感,通过声音造型,带来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很好地满足了受众在声音方面高沉浸、高还原的需求。
《情系河姆渡》以声造境,很好地体现出了广播剧的形态特征以及传播优势,顺应了听觉本位回归的时代要求,构筑起了艺术性、创新性的声音景观。
在项目创意阶段,创作人员最初的想法是利用当下比较流行的“数智人”方式达到创新效果,不过因为成本较高、效果不理想等原因,最终放弃这种模式,转而选择了微短剧这一体量较轻快的形式。事实证明,微短剧《河姆渡的骨哨声》是成功的。
国家广电总局对微短剧的定义,是单集时长为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并具有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网络文艺样态。2020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在“重点网络影视剧信息备案系统”中增设了“网络微短剧快速登记备案模块”,正式将网络微短剧纳入影视作品分类之中,微短剧逐步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3]。2022年11月14日,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 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对加强微短剧创作规划引导、扶持精品项目和强化内容审核等10个方面加强规范管理,实施创作提升计划。2023—2024年,微短剧在视频内容市场持续发力,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逐渐向精品化、内容化方向迈进。
在此背景下,基于对视频内容市场、产品定位的全面调研分析,《情系河姆渡》融合创新团队决定再度出发,以网络微短剧的形式进行突破创新,微短剧《河姆渡的骨哨声》由此诞生。该剧立足于广播剧《情系河姆渡》的扎实剧本,进一步放大了剧中的“穿越”特征,以现代考古队员小季和远古的河姆渡姑娘“柳”之间的邂逅为主线,带领观众造访远古丛林,实现与河姆渡先民跨越数千年的对话。在拍摄过程中,主创团队深入当地采风,辗转于遗址和博物馆之间,与扎根余姚几十年的考古工作者深入交流,以“考古情”为主线,用精致的视觉艺术生动展现了考古工作者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和远古河姆渡的生活图景。
为了营造新石器时代的画面效果,制作团队在河姆渡遗址实地取景时,运用了电影化的灯光设计,同时与当地博物馆合作,复刻了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单耳木碗等国家一级文物用于拍摄。还在置景中还原了干栏式木构建筑体现聚落形态,通过篝火舞蹈复现了距今约七八千年前的河姆渡先民生存样态。专业人员吹奏录制的河姆渡骨哨音频也在剧中得以呈现。该剧唯美、清新的制作风格一经推出就广受关注和好评,同时带动了余姚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情系河姆渡”剧情游线路的发布,让拍摄地成了游客的拍照打卡地,“微短剧+文旅”成为2024年初的创新范式。
微短剧《河姆渡的骨哨声》背倚河姆渡文化历史积淀,创意铺展中华民族恢宏浩荡的文明图景,以沉浸唯美的视听语言展现出古老文明的历史光辉。该剧于2024年8月亮相“中非情缘”(第五季)——中国影视节目展播活动,向非洲受众介绍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有学者评价说,《河姆渡的骨哨声》彰显了中华古文明对于世界的意义,让观众可以更加浓烈地感受到我们该有怎么样的文化自信。
《情系河姆渡》融媒体项目除去3集广播剧和4集微短剧之外,还衍生出了一系列其他形式的创新产品,主要包括3集精编剧情视频、2条三维声技术音频以及系列文化创意短视频等。这些作品通过多样态、多平台、多渠道的覆盖和推广,立体展现了河姆渡人的生活图卷和中华民族壮观的文明画轴,高质量实现了文化的创新传播。
《情系河姆渡》项目本身以广播剧和微短剧作为核心支撑,衍生出了系列文化融合创新产品,充分体现出融媒体产品在文化传播创意创新方面做出的有益探索,也是推动河姆渡文化IP抢占不同传播端口,丰富传播渠道的有益尝试。在创新项目中,余姚文旅局工作人员、河姆渡遗址考古专家以及作品主创团队纷纷加入进来,化身“揭秘人”,制作了一系列关于河姆渡文化的科普短视频,发布了剧作的创作花絮,让受众看到了不一样的内容,感受到了文化产品创作的不易。此外,项目还主动联合“中国短视频大会”的优秀短视频创作人员,以“揭秘河姆渡”为主题,以骨哨、建筑、衣着、烧烤等趣味性较强的内容为切入口,开展系列文化短视频创作活动。这些短视频在剧情设计、特效制作、动画呈现上各有千秋,很好地展示了远古生活和现代文明之间的关联。
文化作品需要面向大众传播,在内容的选择、话题的设计上需兼顾大众的审美需求,通过融媒体传播获得广泛的流量支持和关注。《情系河姆渡》融合创新项目的宣传推广采用了融媒体账号联合发布的方式,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平台到地方融媒体中心,再到商业平台合作账号,搭建起全媒体发布矩阵。传播话题的设计经过反复考虑,选择了类似“课本里的河姆渡制成了广播剧!”“再现河姆渡先民生活长卷”这样一些既有网感又比较容易引起大众关注的角度进行宣发。
从2023年11月24日到12月4日,《情系河姆渡》融合创新项目传播覆盖央视频、央视新闻客户端、云听、微博、今日头条等21个主流媒体平台,累计发布宣推内容134次,主话题#情系河姆渡#阅读量2749.4万,8个子线万,相关话题和内容在项目集中宣推结束后持续发酵。
受众关注文化,既是为了新知,也是为了休闲娱乐放松,因此在文化作品的创作中可以适当兼顾趣味性原则,加强融合创新互动设计,以小游戏、小礼品的方式增强互动和获得感。《情系河姆渡》融合创新项目在系列文化短视频中采用了互动问答的方式,在视频上线期间开展“有奖互动”,在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展映期间现场发放互动文化衫,这些举措提升了网友的关注度和趣味感,适当拉近了远古文化和大众体验之间的距离。不仅如此,广播剧《情系河姆渡》在制作中,为了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发展,广播剧的录制现场也进行了视频拍摄,音频播出期内视频版也同步推送让广播得以被看见,满足了受众群体的探索需求[4]。
《情系河姆渡》项目以多元化的视听产品形态赋能传统文化的传播,为文艺精品的市场化传播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本。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评论:“《情系河姆渡》系列融合创新作品开阔了媒体融合的范畴和视野,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媒体机构与互联网平台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多形态、多平台、多渠道的覆盖和推广,还实现了跨专业、跨领域、跨时空、跨圈层的全维度、深层次融合,通过协同创作、优势聚合、多元共进和多向赋能,体现出 ‘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深刻内涵。”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算法推荐、语音交互、计算机视觉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视听产品的融合传播渠道和表达手段又将迎来创新发展空间。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挖文化资源,坚持文化产品供给的创新样态,面向各类媒介载体、传播渠道生产适配内容,以融合创新推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是文化传播的未来之路。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新华网,2020-11-15.
[3]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 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EB/OL].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2-12-27.
[4] 许文广,杨娜.AI微短剧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路径——以《中国神话》《AI看典籍》为例[J].电视研究,2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