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体育(中国版)-最专业的极限运动平台

熊猫体育:理论热点丨高质量推进绿色民航机制建设

发布时间:2025-05-01 20:08:27| 浏览次数:

  要高质量推进绿色民航机制建设,健全完善绿色民航供给机制、绿色民航运营机制、绿色民航治理机制、绿色人才培养机制和绿色民航合作机制,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民航力量,为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民航智慧。

熊猫体育:理论热点丨高质量推进绿色民航机制建设(图1)

  民航具有碳排放环节多、碳排放量大和流动性强等特点,绿色民航是有效降碳减碳的关键途径和必然选择,绿色民航既是重塑国际竞争的着力点,也是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的关键点。因此,要高质量推进绿色民航机制建设,健全完善绿色民航供给机制、绿色民航运营机制、绿色民航治理机制、绿色人才培养机制和绿色民航合作机制,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民航力量,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民航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新时代对绿色民航建设的新要求,也是绿色民航的新时代责任。为此,要强化源头治理,加快推进绿色民航新产品和新技术供给,布局新赛道,推动新升级,满足绿色民航市场需求。

  一是开发新产品。加快绿色新能源产品多样化供给,以城市空运、应急救援、物流运输和航空旅游等绿色民航领域新市场为应用场景,以短途通勤和物流领域为重点,加快推进零排放、低噪声的电动飞机、新能源飞机和垂直起降飞机等产品研制,加速开展混合动力飞机和氢能飞机关键技术集成验证,开展智能自动驾驶飞行器城市载人测试,满足多功能、多样化、多场景的市场绿色需求。

  二是研发新技术。紧紧围绕绿色民航的产品研制,塑造航空电动化核心优势,发展高能量密度、高放电效率、高安全性的动力电池技术,逐步提高固态电池技术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支撑绿色产品研制。提升航空智能化水平,研发智能化、高可靠性、轻量化、低成本能量控制和飞行控制技术,通过智能化飞行控制技术AI算法优化航路规划,通过提升运行效率减少燃油消耗、降低碳排放,支撑绿色民航运营。

  三是布局新赛道。以零碳技术为目标,布局氢能航空关键技术研发,探索氢能源、液化天然气等技术路线,开展氢能源飞机新型结构布局技术研究,打通氢能航空业深度脱碳核心路径,集中优势力量突破储氢装置、动力装置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塑造未来竞争优势为重点,发展储备未来技术,解决氢能航空面临储氢密度低、低温燃料管理复杂等问题,推动液氢储运技术和高强度复合材料技术,加速研发氢涡轮发动机替代航空煤油技术,推动飞行碳排放显著降低。

  四是推动新升级。以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升级减重、减阻、降噪和增升等现有技术,采用超临界机翼设计、先进复合材料等成熟技术,持续提升国产飞机的能效和环保水平。提升多电技术应用水平,全面推进全电刹车、电驱动空调等多电化技术应用,提高飞机能耗利用率。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建设机场光伏发电与储能系统,保障电动航空绿色能源需求。

  绿色运营是降碳减碳的关键环节,既关乎大国航空形象,又反映民航强国管理能力,要突出航空运营关键环节,系统性优化机队结构、示范性优化保障设施、融合性优化运输体系,推动民航从单一运输功能向绿色生态枢纽转型,提高绿色民航运营效率。

  一是优化机队结构。系统性优化机队结构,通过加快置换新一代飞机和淘汰老旧机型等,提升燃油效率,降低氮氧化物排放。引入新能源航空装备,推动航空公司选用先进可靠航空脱碳技术装备,低空领域应用纯电动、油电混动等新能源飞机。提高新能源机队规模,通过发放碳中和债券、设立绿色机队更新专项补贴等方式,鼓励航空公司采购电动、混动等新能源飞机。

  二是优化保障设施。打造零碳机场,通过绿色建筑、智能电网、能源循环等路径推动低碳转型,新建机场全面执行绿色智能建筑标准,采用地源热泵技术助力空调节能系统,选用先进高效绿色技术装备,应用AI感应式LED智能跑道照明节省电力,使用雨水循环系统节约水资源,改进建设机场太阳能光伏、储能等智能电网的光储充一体化系统,稳步提升机场清洁能源自给、存储和消纳能力。

  三是优化运输体系。整合航空与地面运输资源,推出“飞机+高铁”联程票务,形成“航空+高铁”现代化快捷交通运输服务体系,促进交通运输结构性减碳。构建“天铁联运”立体网络,实施“航站楼+高铁站”一体化,打造高铁站与航站楼无缝衔接的综合枢纽,减少接驳车辆碳排放。构建货物多模联运,在机场建设空铁货站,航空货邮对接专用铁路支线、铁路货邮等,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货物周转能耗。

  熊猫体育

  政策协同是统筹推进绿色民航建设的根本保证,既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治理能力,要通过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建立完善的绿色民航监管体系,为全球航空低碳发展提供制度范式。

  一是明确监管职责。构建民航业绿色转型全链条闭环监管体系,建立民航能耗与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制度,实现能耗与排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实施民航减污降碳专项监督,构建民航局统筹谋划、地区管理局协调组织、监管局日常检查监督的工作格局,明确民航领域碳达峰实施计划和碳减排路径,有效控制碳排放总量。建立民航一体化能耗监测平台,实时上传各环节燃油消耗、电力使用等核心能源数据,通过数据对话、数据赋能方式监管碳排放,建立健全公众监督机制。

  二是明确行业标准。顶层设计绿色民航标准体系,构建“基础通用—技术应用—评价认证”三维标准框架,建立绿色民航产业推广、技术研发和产品研制等标准。聚焦绿色民航产业发展,建立绿色民航术语、航空碳计量方法学等基础标准,夯实绿色民航发展理论根基。聚焦绿色民航产品和技术发展,建立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适航审定规范、绿色产品研制标准、绿色技术研发标准等,明确运营安全阈值、产品性能指标和技术可行性指标值。聚焦绿色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绿色机场认证标准,开展绿色机场星级认证工作。主导或参与绿色国际民航组织《航空环境技术标准》等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机场近零碳运行指南标准国际化。

  三是明确企业责任。强化考核激励,及时监测民航企业能耗情况,运用行政指导、行政约谈、公开通报等监督手段,激发民航企业减排内生动力,主动适应绿色发展要求。实施刚性约束,对航空公司实行绿色环保经营许可审核,从严控制审批高耗能航线,实施燃油效率“红黄牌”预警机制,行政约谈执行不力者限期整改。实施柔性激励,对绿色航企减免航油消费税、优先分配碳配额等,碳使用率与贷款利率挂钩,飞行员节油操作兑换航班优先时刻,地勤设备电动化兑换免税航材采购额度。

  人才是绿色民航发展的重中之重,绿色民航人才培养既要立足当前迫切需求,又要着眼长远储备战略人才,要系统性重构人才评价体系、革新学科课程并完善培训机制,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绿色民航人才培养生态,为民航业低碳转型注入核心动能。

  一是重构人才评价体系。突出重点,完善人才的能力、素质、质量和实效等方面评价,科学设置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完善模型,推行民航碳排放管理职业认证、绿色民航工程师等级认证等,建立碳足迹核算、新能源航空器运维等核心技能评价模型。明确标准,运用数字化技术针对技术研发、运营管理、政策制定等制定差异化人才考核指标,实时动态分层分级进行全方位评价。多元考核,实行绿色KPI考核,重点考核机队能效提升率、SAF使用比例等,提升绿色指标权重,兑换培训资源或晋升资格。

  二是革新学科课程体系。聚焦应用,推进新能源、碳减排、碳交易、循环经济等绿色人才学科建设,完善学科、教材、实践等课程。聚焦融合,适应学科布局交叉,打造产教融合培养范式,构建绿色民航学科链,开设新能源航空器设计、航空碳中和技术等相关专业。聚焦场景,结合国产机型和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等优化教材,将绿色民航技术、电动飞机能源管理等纳入重点教材,实现电动飞机、航空碳交易等教材场景化。聚焦平台,打造校企零碳实验室实践平台,孵化航油配比优化、光伏机场系统设计等创新成果,联合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

  三是完善专业培训体系。完善培训生态,联合开展民航绿色低碳转型专业培训,构建覆盖全员、全周期、全场景的培训生态系统。强化基础培训,聚焦基层技能提升、岗位适配和特殊专业需求,开展绿色技能提升行动,定向培训碳排放管理、新能源设备运维等,支撑新能源航空器应用。推动升级实训,面向决策层开展战略级能力升级实训,聚焦航空碳中和、碳交易、零碳机场等实行模拟教学,对接国际绿色民航规则,提升减排战略执行力。采取精准施训,开发绿色民航课堂云平台,集成VR虚拟、AI辅助等信息手段,分析设计培训内容,确保资源精准投放。

  绿色民航是进入国际民航市场的“通行证”,既能够充分展现大国形象,也能够集中展示中国民航的绿色智慧,需要通过自主行动、方案输出与叙事创新,构建“技术—规则—文化”三位一体的国际合作网络,为全球航空低碳转型贡献中国智慧。

  一是坚定中国行动。坚持自主减排,承担与我国国情、民航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减排责任,以技术创新驱动自主减排,大幅提高民机产品减重、碳排放等环保性能,配套建设生物航油加注设施,研发氢气加注—飞行—排放全程零碳氢燃料电池飞机,为全球民机绿色发展贡献新产品。坚持规则输出,依托国产机型国际化发展和出口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推动中国绿色民航标准输出,推广中国绿色机场标准,积极主导制定氢能、电动、混动航空器适航审定特别条款,推动纳入国际民航组织环保航空器技术标准。

  二是贡献中国方案。倡导新秩序,建立广泛参与、自主贡献、各尽所能、互学互鉴的国际民航秩序,促进义务和权利平衡。建立新机制,创新国际绿色民航治理,建立人均航空碳排放权基准分配原则,设立全球航空绿色基金,承担差异化航空减排义务,推动森林碳汇抵消部分航空排放机制。构建新体系,推动公平治理与数据融通,建立统一的航空碳交易平台,打通民航、能源、生态环境部门数据壁垒,集成全国或全球实时能耗数据、碳排放足迹,建设全球化的航空碳链平台,对接欧盟等碳排放交易系统,建立碳信用额度转让机制,支撑航空碳配额互认。

  三是讲好中国故事。立体化传播,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深化中国与相关国家绿色民航基础设施建设、绿色装备、低碳能源、绿色服务等领域交流合作,讲好中国民航绿色发展故事。示范性引领,打造中国技术的东南亚零碳机场建设、中埃“苏伊士运河空中走廊”等示范项目,传播绿色民航实绩,塑造航空大国形象。交融式文化,以绿色民航文明对话、拍摄零碳飞行纪录片等多种方式,交流、宣传和展示中国绿色民航形象,展现中国推进民航全球化绿色化发展的责任担当。

  高质量推进绿色民航机制建设,需要多方联动、多措并举、多头发力、多维筹划,强化源头治理、突出关键环节、聚焦政策协同、打牢人才根基、推动对外开放,系统提升绿色民航治理能力和水平,支撑民航强国建设,贡献美丽中国建设民航力量,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民航方案。

  (作者单位:钱勇,中国商飞公司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正高级经济师;陈艺文,中国商飞公司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