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姐”别硬搞了
发布时间:2025-08-05 10:42:11| 浏览次数:
2018年被称为“偶像选秀”元年,那时候《偶像练习生》《创造101》接连爆火,打造出男女限定团选秀的热潮。
两年之后,随着偶像选秀节目乱象频生,观众对于缺乏实力,外貌也并不特别出众的内娱年轻偶像反感日益增加;另一部主打成熟艺人、30+女艺人模仿女团选秀的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应运而生。
如今,“男女团选秀”节目已经被迫转为“国际项目”,“浪姐”系列经历着几度改名,也来到了第六季。
在第一季《创造101》中第二名出道的吴宣仪,现在也是《浪姐》中的一员。曾经的那些青春偶像们,逐渐加入了成熟艺人群体。
但年龄在长,节目季数在增多,制作和参与这些节目的人,真的还有“初心”吗?
无论是曾经追逐101系青春偶像,听着pick me up呐喊打投的粉丝,还是如今看着比自己年龄还大几十岁却依旧奋斗着的艺人,在现场积极投出乘风值的观众,“大家都拥有美好的未来”。
起初的几季《乘风破浪的姐姐》中,人气最高的往往是已经出道十年以上的,观众早就深有了解,但只是逐渐过气或咖位下滑的艺人。
大部分刚刚进入30岁范畴,甚至还没有线岁,事业正在上升期的女艺人们加入了浪姐,成为舞台效果的主力军。
虽然我们依旧能够看到许多艺人在喊累,许多艺人爆瘦,但如同第一季中那些不只是奔着“翻红”“流量”而来,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计划,向所有人证明自己的冲劲,在渐渐消失。
处于上升期的艺人,只是在节目里展示自己原本就很硬的实力;而许多过气的艺人们,更多也只是借个流量平台来工作。
作为一代琼瑶女神的怀旧人物,大部分人对陈德容的印象还停留在《梅花烙》《一帘幽梦》等剧集中的纯情形象。
特别是节目如今播出到第三轮公演,陈德容已经有两轮是没有任何队员想要选择她,被剩到最后,再补入还缺人的团队。
这也证明了陈德容的无能,不仅是节目给观众的引导,而是真真切切,成为每个参与节目艺人的问题。
特别是第一轮公演中,她和王蓉、黄英组成的《免我蹉跎苦》,只看另外两位的表演,那这个舞台观赏性便相当强。
可镜头每次挪到陈德容前,仿佛能看到一个唱歌难听、肢体别扭、表情狰狞的不幸运观众被临时拽上台。
在陈德容衬托下,王蓉、黄英原本的唱跳实力显得更加突出,但因为陈德容的拖后腿,反倒导致了王蓉的淘汰。
无奈的吴宣仪为了保证舞台质量,只好单独设计了一个空间给陈德容展现戏腔,而跳舞的部分,则由自己和Vava完成。
难以完成唱跳的艺人,在“浪姐”系列中也不乏代表。但她们要么态度积极,要么也能在其他人带领下逐渐改变。
但陈德容完全破罐破摔,只有逃避,自己不好好学,还嫌弃别人安慰她是给她压力。
在陈德容对比之下,本季其他姐姐还是可爱多了,虽然大部分人身上都看不到什么斗志,但唱跳任务都基本能够完成。
特别是叶童、邓萃雯、侯佩岑等等来自港台娱乐圈的艺人,呈现了她们在竞争最激烈的港台娱黄金时代摸爬滚打出来的实力、拼搏力与为人处事的魅力。
然而整体上,我们还是很难在这一季《浪姐》中找到能够吸引观众持续追更的点。
从第一季开始,“浪姐”就是以初舞台、五轮公演竞演、中间选人分组排练、总决赛排名的基本模式运转。
但这些变化,并不能够真正让观众体会到乐趣,还拖累了许多怪异的组合和不合适的选曲,破坏了最终的竞演效果。
撕逼与扯头花成为“浪姐”节目组吸引观众的一大法宝,只要开撕,就会有话题有流量,每一季的撕扯都是“浪姐”节目热度的一次高峰。
结果转头被粉丝扒出录制期间这两位演员并没有进组,何泓姗更是在微博上说明自己并没有拒绝沟通也没有不参与排练。
彭小苒为了让本组的抒情慢歌舞台呈现不那么平台,专门找朋友写了一段旋律说唱,却被节目组剪辑成,彭小苒想在抒情歌中强行加Rap被房琪紧急制止。
在最终的舞台上,房琪自己倒是加了一段毫无意义的独白;这一组,也是何泓姗淘汰的结局。
毕竟,“浪姐”一开始,就是以打破女性刻板印象、打破女团刻板印象的特色,进入观众视野的。
《浪姐》第一季播出的时候,口号是“三十而励、三十而骊”,当三十岁成为女性的年龄门槛时,女性如何打破年龄桎梏,呈现出生命的新华彩,是这个节目最吸引人的地方。
最开始的“浪姐”,想要模仿女团选秀,不是让一群三十岁以上的女性再去模仿少女,而是让女性皆有团体舞台展示自我力量;
不仅破除的是女性超过三十岁就是中女的年龄刻板印象,也是破除女团只是“媚男”客体商品化的刻板印象。
而最初的“浪姐”,是真正做到了全女综艺,制作人是女性,参赛艺人是女性,现场投票观众也全是女性,评审也是女性坐中间。
当初的姐姐们,不仅要面临全开麦的唱跳,而且被直接拿出来评判优劣,不像现在都是好话、空话式的点评。
然而慢慢地,随着一季一季节目变化,许多人都意识到女团式唱跳,会比纯唱歌曲目拿到更多现场票数。
于是越来越多的团体,想方设法也要卷舞蹈,甚至抒情歌也要加上舞蹈展示,或者就是用大群舞、舞美来提升炫目。
于是姐姐们本身的技巧能力,逐渐淹没在大群舞、华丽舞美中,唱歌实力强劲的姐姐们,被舞蹈实力更强的姐姐以及修音对嘴的方式淹没。
特别是王心凌与美依礼芽超出节目组预判的意外走红,让节目组看到了中年男性观众与二次元宅文化的商业力量。
于是从节目制作人的性别转换到选曲、选人、投票结果,整个节目曾经的“女性”气息越来越单薄。
于是该打破的变成一个个枷锁重新封上来,节目的主题,也开始从关注女性自身,走向宣传中国文化,建立国际关系,带动旅游景点。
“浪姐”系列走到今天,口碑持续走低,热度持续走低,不仅是审美情趣与节目模式的逐渐疲劳,更是“女性”标签在当下环境中依旧充满不确定性,依旧充满限制与刻板印象的问题。
当然,希望运营模式是招商赚钱的节目,把建立“女性自身语境”作为制作核心,是非常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