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体育资讯:conhref
发布时间:2025-07-08 15:53:42| 浏览次数:
中国姑娘李子柒在海外短视频平台让漆艺、蜀锦等“蜀中瑰宝”再度出圈;“95后”非遗传承人江寻千用一簇打铁花点燃非遗之光;“00后”汉服博主三槐明澈游历十余个国家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服饰之美……当代青年,既是非遗传承的“生力军”,更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破圈者”,肩负着让非遗“活”在当下、“潮”向未来的时代使命,以不同方式诠释着“非遗正青春”的生动内涵。
从“文化旁观者”到“文化传承者”,在“懂”与“爱”中筑牢传承根基。四川蒲江的非遗研学基地里,“00后”的大学生们跟着省级非遗传承人学竹编,从分不清竹丝的粗细到能编出栩栩如生的精美造型;苏州博物馆的“数字藏经洞”体验中,青年学子戴上VR设备“走进”莫高窟,直呼“原来非遗可以这么潮”……从“看热闹”到“学门道”,从疏离到认同,当代青年在对非遗的理解与热爱中,筑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坚实根基。
从“传统复制者”到“创新表达者”,在“破”与“立”中激活文化生机。江寻千复刻宋代“点茶”的趣味科普,记录自己“30次失败才拉丝”的真实探索;《江南百景图》国风游戏将苏绣、评弹等非遗技艺转化为游戏任务,实现玩家与非遗的深度对话……当传统技艺为现代内容注入文化底蕴,现代技术为古老文化打开传播窗口,青年一代以文化自信的姿态在“破”与“立”的辩证中构筑起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共生的桥梁。
从“个体爱好者”到“实践赋能者”,在“带”与“引”中构建传承生态。清华大学的“非遗研习社”每月举办缂丝、陶艺体验课,吸引千余名青年学子积极参与;杭州高校的“国风社”将非遗元素融入毕业设计,汉服专业的学生用缂丝面料制作礼服,在毕业秀上以东方美学惊艳全场;云南“90后”女孩在非遗直播间,通过“教学带货”的模式,吸引网友们学习用扎染技艺设计制作T恤……通过青年群体的参与和推广,非遗从“少数人的热爱”变成“一群人的事业”,从“小众传承”扩展为“大众共享”,非遗的生命力也由此被激活。
青年以青春的热忱亲近传统,用创新的方式激活经典,以实践的行动传递薪火。那些沉睡在技艺里的智慧、流淌在岁月中的匠心,终将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文化自信的鲜活注脚,这正是当代青年对“何以中国”最生动的回答!(朝阳门工作室 闫翠娟 胡云煜)熊猫官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