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暨大走向南洋的文化传播者
发布时间:2025-07-11 09:18:30| 浏览次数:
创办于1906年的暨南大学被誉为“华侨最高学府”。自华侨教育起步以来,学校为马来西亚培育了大量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
暨南大学是中国最早在马来西亚招生的高校之一,也是中国高校中接收马来西亚学生最多的高校之一。目前就读于暨南大学的马来西亚学生约200名。一代代从暨南大学走出的马来西亚学生以专业知识为梭,在中华文明与南洋文化的经纬间,熊猫体育织就了一条生生不息的文化之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马来西亚斯里吉隆坡国际中学的课堂上,教师余薇君将《静夜思》的平仄化作音符,以吟唱的方式教授学生古老的诗句。美妙的诗句插上翅膀,背负着乡愁穿越时空。
余薇君的课堂从不局限于课本。为了帮助马来西亚学生更加了解中国文化,这位执教19年的暨南大学校友通过剪纸、写春联,讲述节气背后的农耕智慧。她教学生制作龙年手包,讲述与龙相关的中国神话。她还带学生合唱《真心英雄》——“歌词里的‘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正是华裔珍惜时光、奋力前行的真实写照。”
这种“活态传承”让中文教育超越语言本身,从必修课变为文化盛宴,也成为连接中马的情感纽带。学生成绩连年全A,校长陈顺成称赞她“撑起了学校中文教育的半壁江山”。
余薇君的课堂是马来西亚中文教育的缩影。“中文是开启新世界大门的钥匙。”她说,许多学生的父母是商人或专业人士,他们深知中文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余薇君的创新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更激发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如果说教育是文化传播的毛细血管,那么文学则是文明传承的神经中枢。曾维龙现任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助理教授,本科就读于暨南大学中文系。走进曾维龙的研究室,像是踏入一座微型文学地质勘探站,灯光下摊开的《马华新文学大系》书页泛黄。通过前人的选集、文章,曾维龙剖析他们对于文学的思考,从中整理出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发展脉络。
曾维龙尤其关注那些未被纳入主流选集的作家与作品。经由他的梳理,那些被忽视的名字构成另一条文学发展脉络。他说,总有人愿意把被埋藏的故事写下来。
暨南大学赋予的学术基因,让曾维龙在文学田野中培育出跨文化的“杂交水稻”。那些在暨南大学旧书店与同窗彻夜论道的青春岁月,如今化作学术研讨会上从容自信的发言,让一度边缘化的马来西亚华文文学,逐渐走到国际汉学研究的聚光灯下。
文化传播的另一个阵地是传媒。暨南大学校友陈韵传从新闻主播转型为自媒体创业者,创办网站“访问”,聚集马来西亚优秀内容创作者,用中文讲述深度故事。“互联网的一切从访问开始。”陈韵传说。她抓住网络风口,组建摄影团队,致力于提升中文在马来西亚的影响力。熊猫体育
在吉隆坡广告公司的创意工坊里,郑彦欣正在熟练使用剪辑软件编辑视频。这位暨南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毕业生让纪录片、短视频、综艺节目等各类素材在手中妙剪生花,并将中华文化的元素巧妙点缀其中。
在全球化浪潮中,这些跨越山海的努力,让传媒成为一艘承载文化认同的舟,载着中华文化,驶向更辽阔的海洋。
明年,暨南大学即将迎来建校120周年。回望过往,一代代暨南大学马来西亚校友的人生轨迹仿佛构成一幅“南洋文化星图”。他们的努力证明,当文明传播超越地理意义上的“走出去”,升华为价值层面的“走进去”,文化的种子便能长成参天巨树。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版权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