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体育(中国版)-最专业的极限运动平台

熊猫体育:“新大众文化”正成为文化传播“轻骑兵”

发布时间:2025-07-18 22:50:09| 浏览次数:

  

熊猫体育:“新大众文化”正成为文化传播“轻骑兵”(图1)

  近段时间,一首带有浓郁岭南“土味”的说唱歌曲《大展鸿图》,凭借短视频平台的病毒式传播火爆全球。从中国台湾地区的毕业典礼现场,到海外明星的舞台表演,再到全球网络上不同肤色、不同身份网民的模仿与挑战,这首歌曲以其独特的风格搭配魔性的舞蹈动作,打破了地域与文化的界限,收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与喜爱。

  虽然这是一首说唱歌曲,但其中融入了很强的中国地域文化特色。其前奏和背景音乐,取材于20世纪50年代末风靡一时的粤语电影《帝女花》,而这部电影上可追溯至明末清初戏曲家李玉创作的昆曲作品。《帝女花》以及当年出演过这部粤剧的主演任剑辉和白雪仙也出现在了歌词中,可以说融入了多个粤语文化中的代表性元素。而其歌词和短视频也具有非常明显的岭南生活习俗印迹,让整首歌沉浸在一种特殊的生活样态的展现之中,能够让听众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具有某种强烈的“土味”,实现了本土元素和说唱这种表演形式的充分融合。

  需要强调的是,在当前年轻人与网络语境中,“土”并非传统印象中略带贬义的色彩,而是代表着接地气、大众化、充满地域文化特色,“潮”则意味着符合当代审美和流行趋势。

  所谓“土到极致就是潮”。《大展鸿图》之所以流行,就在于同这种将传统、乡土元素与时尚气息相结合,形成反常规但有趣、有态度的“土潮”风格不谋而合,在土味的地域特色和流行、潮流的平衡中找到了一种特殊的意趣。当岭南文化的烟火气、民俗味遇上说唱的节奏感,地域特色不再是小众符号,而是在新载体中生出更鲜活的意涵;而原本小众的说唱,也因接上了“本土地气”,一定程度上跳出了过去的同质化窠臼,多了层辨识度极强的“土味”特质。可以说,正是岭南的独特文化和生活样态,与说唱的形式双向赋能,使日常民俗为潮流音乐注入灵魂,让潮流形式为地域文化打破圈层,用“土”与“潮”的共生消解了距离感,让独特的地域风情成为了跨越文化边界、引发共鸣的通用语言。

  简单而重复性的舞蹈动作是其流行的另一重要推手。“可复制性”是短视频时代内容破圈的重要前提。从传播层面看,简单直白的动作降低了模仿门槛,更容易形成“全民共舞”的传播效果。此外,这些舞蹈动作以简单的肢体摆动、重复性的节奏卡点为主,没有刻意融入传统舞步、特色手势等高辨识度的地域或文化符号,这种“通用性”动作几乎不依赖文化背景就能被外国受众理解和模仿。最重要的是,舞蹈整体传递的是轻松、欢快、释放的情绪,而人类对“快乐”“活力”的底层感知是共通的,不受语言、地域、文化差异的限制。这也是为什么熊猫体育直播许多外国网友在没有深入理解歌词的含义时,就已经可以和着音乐、跟着动作摇摆起来。

  比较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是,“网络挑战”是《大展鸿图》实现破圈传播的核心引擎。“网络挑战”本身是一种基于社交平台的互动传播模式,通常是先在小范围用户中形成模仿、改编并上传自己作品的互动,随后逐渐形成规模化的群体参与行为,既具备娱乐属性,也自带裂变式扩散的潜力。例如《大展鸿图》相关话题下的网络挑战,已经从最开始的模仿舞蹈动作、在单位等特定场景跳舞,演化到了“据说亚洲人才可以做到”的用筷子夹着手机跳舞的阶段,吸引了大批欧美网友参加,也算是另辟蹊径实现了中国元素的输出。

  中国“土潮”的走红绝非偶然。从《科目三》的魔性舞步到《大展鸿图》的全球狂欢,这类歌舞持续引发国际关注,其背后是中国“新大众文化”在不断发力。各类“土潮”既是这一文化形态的鲜活注脚,更折射出其独特的生长逻辑与全球传播力。

  “新大众文化”的核心特质,在于将深厚的本土性与强大的传播性融合。这种“土”与“潮”的碰撞,让根植于大众、流行于网络的“新大众文化”成为服务大众、也能走向世界的文化表达。

  “新大众文化”的创造者们大多深谙网络传播规律,通过让文化传播从“单向输出”转变为“全民共创”实现破圈。即便流行周期短暂,却能通过一波又熊猫体育直播一波的作品迭代,形成持续的文化声量。这种“短平快”的爆发性与“多品类、广覆盖”的持续性,恰恰是“新大众文化”生命力的最好体现。

  从《科目三》到《大展鸿图》,“土潮”的意义已超越“流行符号”本身。它们证明了,“新大众文化”既能扎根中国大地汲取养分,又能以开放姿态拥抱全球语境,成为传播文化影响力的“轻骑兵”。一种文化的全球扩散,不必依赖于单一作品的“爆款效应”,也可以通过无数个《大展鸿图》式的“文化颗粒”持续飘散,在欢乐中悄然完成文化对话。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本土文化获得更鲜活的表达,也让世界看到一个更立体、更具活力的中国。(作者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