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体育(中国版)-最专业的极限运动平台

前沿报告|非遗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出海新方向

发布时间:2025-07-23 00:55:13| 浏览次数:

  

前沿报告|非遗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出海新方向(图1)

  从哪吒破圈到端午“龙舟出海”,非遗背景下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已经超越传统文化输出的单向度范式,进阶为能唤起价值认同的文明对话。非遗文化所引发的全球参与式狂欢与跨文化共情,也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活性载体,并通过数字赋能与机制创新,实现共享意义的生产。中华文化不仅是民族身份的象征,更升级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力工具。如何保持非遗传播的活力,推动中华文化完成从“走出去”到“融进去”的跃迁,将是下一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字化浪潮与智能技术席卷全球的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持续赋能中华文化出海,国际传播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表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2024 年 12 月,中国春节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非遗国际化传播呈现出了新的内涵与传播样态,成为中华文化出海的新路径。

  一方面,非遗传播已跨越符号推广的浅层展示,借力数字融合,进入情感共鸣与价值共振的进阶阶段。2022 年,中共中熊猫官网app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到,到 2035 年,要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数字化战略使非遗文化走出物理空间,实现传播深度与广度的双向延伸,“数字非遗”成为主流。目前,我国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达成数字文化交流合作,为我国非遗传播提供了重要渠道。于是,借助社交媒体矩阵与数字化技术,非遗传播的底层逻辑实现升维,不仅是对具体内容进行呈现,更关注内涵诠释和共鸣强化,使中华文化从“可看”到“可感”。

  另一方面,机制创新不断助力非遗传播的系统性升级,为文化出海提供有力保障。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政策以拓宽国际市场,如上海市“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项目,北京市“千帆出海”行动计划等,为文化传播搭建桥梁。以舞剧《咏春》为例,其刷新了我国本土舞剧海外商演的时间和场次纪录,而其背后所展现的是政府保障与文化企业的机制协同。深圳通过“一团一策”改革文艺院团,并实行立体式资金保障模式,联动全球顶尖创作资源,构建起一套多层次、立体化的出海路径。机制创新不仅为非遗出海铺设了制度化航道,还将独特的中华文化转化为世界文化资产,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从哪吒破圈到端午“龙舟出海”,非遗背景下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已经超越传统文化输出的单向度范式,进阶为能唤起价值认同的文明对话。非遗文化所引发的全球参与式狂欢与跨文化共情,也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活性载体,并通过数字赋能与机制创新,实现共享意义的生产。中华文化不仅是民族身份的象征,更升级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力工具。如何保持非遗传播的活力,推动中华文化完成从“走出去”到“融进去”的跃迁,将是下一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