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体育(中国版)-最专业的极限运动平台

空姐脱下高跟鞋廉价航空这波操作比砸钱打广告更管用

发布时间:2025-07-28 07:18:41| 浏览次数:

  

空姐脱下高跟鞋廉价航空这波操作比砸钱打广告更管用(图1)

  出门在外,看到各行各业穿着制服,优雅靓丽的女性工作人员,经常会感叹,真有气质!不过仔细思考,其实某些装束并不是必要的,它们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多大的影响,反倒是给穿着这些服饰的人造成了负担。

  就像是“美丽刑具”高跟鞋,经常出现在很多服务业女性的制服搭配当中。据说这种鞋子是由“太阳王”路易十四推动发明的。相传身高1.54米的路易十四为树立威信、弥补自己身高的不足,在宫廷设计师的设计下,促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高跟鞋诞生。

  今年白玉兰拿下最佳女配奖的蒋欣,就在后台吐槽了一下高跟鞋,说高跟鞋难穿,但是不得不穿,觉得高跟鞋对女演员来说是一大刑罚,如果能踩着球鞋上台领奖那就太好了。

  不止是演员,其它行业也存在类似情况,比如空姐的着装要求。不过,经过社会各界的努力,这种情况在慢慢好转。在社交媒体上,也有乘务员现身说法,表示大多数航司都是上下飞机期间要穿高跟鞋,上飞机后换平底鞋。

  最近,春秋航空自2025年7月7日起推行“女乘务员在执勤期间穿平底鞋”举措的消息引发关注,这意味着春秋航空的女乘务员告别先穿高跟鞋再换平底鞋的步骤。

  消息一出,很多网友表示支持,认为空姐不需要那么“漂亮”,穿着得体大方态度端正亲和就可以了。比起空姐穿什么,普通乘客最在乎的还是飞机餐好不好吃、价格怎么样。

  还有网友以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女乘务员举例,认为空姐穿着裤子其实也很精神,忙工作的时候,裤装还更加方便。

  对于这项举措,春秋航空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此举是为了响应民航局号召,降低因为恶劣天气导致的航班颠簸对员工造成伤害的概率,同时也有助于减轻身体负担,体现公司人文关怀。

  空乘人员着装更重视安全和舒适度,是航司的人性化改革。近年来,很多航司关注到从空乘人员的着装需求去落实人文关怀。

  2024年8月1日起,湖南航空就全面推行了乘务员穿平底鞋执行航班。业内人士表示,这是国内民航圈首次由官方公开倡导全程穿平底鞋。

  坦白说,空乘这个职业经受过不少讨论和评判,即使职业本身是正当的,也免不了被捏造一些职业绯闻,尤其是女空乘。

  早期航空业是高端消费的代名词,空姐被塑造为精英服务的标配,这种历史记忆让大众对空姐的职业留存着“高端、精致”的印象。

  你可能很难想象,在我们还没出生的时候,航司的广告有多么令人瞠目结舌。它们用女性魅力作为消费诱饵,将空姐打造为“空中佳人”,认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吸引乘客。

  1965年,布兰尼夫国际航空公司推出了“Air Strip(空中脱衣舞)” 广告,广告中的空姐被设计一件一件脱掉四件套紧身制服。该公司还推出过一句臭名昭著的广告文案:“你的妻子知道你和我们一起飞吗?”充满了性暗示。

  1971年,美国国家航空公司推出了以空姐为主角的系列广告,每个广告都有一位年轻空姐,广告词是“我是XXX,飞我吧”,且空姐在飞行中还需要佩戴“Fly me”徽章。

  类似这样的广告,不胜枚举。不过,值得一提的是,1970年女权运动兴起以后,此类用女性身体吸引乘客的广告遭到批判和抵制,这推动了航司重新定义空乘职业形象,制服设计也趋于简洁实用。

  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空姐已经摆脱了“服美役”。作为全球任职时间最长(67年)的乘务员之一,同时也是美国航空业的传奇人物,美国空姐贝蒂·纳什(Betty Nash)成为了打破空乘职业年龄歧视,诠释乘务员职业价值在于专业的典型代表。在网上,大家也会提及,去美国出差,看到了空奶奶/空阿姨。

  去年,有网友在网上发声,呼吁女性乘务员推行裤装,称看到车上乘务员穿着高开叉裙子工作不方便,建议改成裤子。

  当时网友们也对空姐职业着装发表不少意见看法,认为应该让女性工作人员自由选择裙装和裤装。

  在这方面,国内很多航司推出过相关规定。如春秋航空从2005年开航以来,就规定每年夏季空姐穿裙装,冬季穿裤装;南航允许空姐在冬季航班穿着裤装、羽绒服和靴子;还有湖南航空,将空姐的制服换成了裤装加低跟鞋。

  消费者的意识也是不断在进步的,新一代的消费者,在倡导挣脱职场隐形枷锁方面,展现出了非比寻常的态度。

  社交媒体上,有关于拒服美役、职场平等的话题收获广泛的关注。比起着装过度带来的视觉新鲜感,TA们更愿意从打工人的立场去思考背后的合理性,在观点交锋与对话中寻找共鸣。

  经常上网冲浪的朋友一定看到过很多打工人文学,在维护打工人权益方面,网友们可是很坚定的,TA们会声讨企业里“没苦硬吃”的奇葩规定,甚至还能从打工人角度去共情奶牛。

  不仅仅是反对非必要职业穿搭的审美规训,大家还会反对职场当中的更多情感规训。还记得个别品牌因为体罚员工深蹲,以及让员工在胸前挂“有罪”的牌子而翻车的事件吗?具体这里就不再赘述了,这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对于打工人尊严等主体性的关注。

  一部分品牌,正是因为关注到了这些社会议题,并在企业内推出了积极性的改善举措而受到外界好评。

  去年,日本麦当劳凭借「不用微笑:用你自己的笑容工作」宣传活动夺得了2024年戛纳创意节金奖。

  起因是日本麦当劳自 1980 年代起以 “微笑 0 日元” 为口号,将 “微笑” 作为服务核心,甚至在菜单中设置 “免费微笑” 选项,要求员工通过标准化微笑传递热情。

  这种服务文化虽然被奉为行业典范,但实际上造成打工人需要压抑自己的真实情绪,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心理压力。

  加上当时日本的年轻劳动力人口减少,给麦当劳招聘带来困难。面对“微笑”服务,注重自我表达的Z世代的员工可能笑不出来。

  于是,2024年,日本麦当劳与以 “不微笑偶像” 著称的本土歌手Ano合作,推出颠覆传统的招聘宣传片《不予微笑》,通过荒诞美学和魔性手势舞传递 “不必强颜欢笑,做真实的自己” 理念。片中,Ano以面无表情的表演挑战 “微笑义务”,引发Z世代强烈共鸣,视频点击量超3000万次,收获了现象级传播。

  可见,那些被外界赞扬的品牌往往能够积极回应时代情绪,既能理解消费者的需求,也能尊重员工的诉求。

  在新消费时代,那些具备共情力的品牌,更容易收获消费者青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熊猫体育直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