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体育(中国版)-最专业的极限运动平台

“纪念抗战伟大胜利传承南开爱国主义精神”南开系列学校“7·28校殇日”88周年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29 14:30:26| 浏览次数:

  

“纪念抗战伟大胜利传承南开爱国主义精神”南开系列学校“7·28校殇日”88周年活动(图1)

  上午8:20,“728校殇日”88周年纪念活动正式开始。

  在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的校钟旁,会集了南开大学领导及师生代表、张伯苓老校长后人张元龙等南开创办人家属代表、天津市严修研究会、张伯苓研究会会员代表,以及南开大学天津校友会代表、南开系列学校师生代表等。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南开老校长张伯苓先生提出“爱国三问”90周年。88年前,当侵华日军的铁蹄踏入华北,南开因其鲜明的爱国立场首当其冲。从7月29日凌晨至30日,日寇对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开女中等南开系列学校实施有计划的毁灭性轰炸。侵略者的暴行,意在摧毁中国的文化与教育,扼杀民族的未来与希望。然而,他们低估了南开人的坚韧,更低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顽强。张伯苓老校长悲愤宣告:“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

  重达1.3万余斤的南开大学校钟被劫掠,当日的鸣钟仪式上,师生校友代表缓步走到南开大学再铸的校钟前,首先庄严鸣钟7响,随后再鸣28响,寓意铭记7月28日之南开校殇。

  “啊拉个亲,啊拉个恰!阿拉个亲亲,恰恰恰!嘶嘭啪!嘶嘭啪!南开!南开!Rua!Rua!Rua!”作为早期南开学校拉拉队的口号,拉拉词常见于学校大型集会活动中,在1934年的华北运动会上,南开学子曾通过呐喊拉拉词,呼吁抗日救亡。

  南开大学天津校友会会长詹先华说,1945年深秋,当抗战胜利的号角响彻神州,时任天津市市长的南开校友杜建时专程奔赴重庆,向张伯苓校长肃然禀报:“校长,抗战八载,南开四千六百余师生校友,无一人屈膝事敌,无一人附逆投敌,未出一名汉奸!”詹先华说,这份用血火铸就的清白,代表着南开人在抗战中傲然挺立的脊梁。

  “巍巍我南开精神”校歌铿锵有力;“南开!南开!Rua!Rua!Rua!”拉拉词依旧激昂;“镗镗镗”这骄阳下回荡的钟声,更是南开爱国精神的呐喊,永续不断。

  “纪念抗战伟大胜利,传承南开爱国主义精神”南开系列学校“728校殇日”88周年活动,于昨日上午在八里台校区举办。

  活动首先鸣钟7响,随后再鸣28响,寓意铭记7月28日之南开校殇。从庄严肃穆又满怀激情的鸣钟纪念仪式,到铭记历史接续重任的座谈会,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与会者鉴往事、知来者,对伟大抗战精神、南开爱国主义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新的研究资料不断披露,张伯苓老校长的后人张元龙建议,将南开被炸的相关历史文献,申请“世界记忆”,并追讨南开的大钟和图书。希望能在南开被炸遗址处建立校殇纪念园,以真实、稳定、全面地展现这段悲壮的记忆。

  鸣钟仪式后,师生校友代表在南开大学省身楼举行座谈会,围绕伟大抗战精神和南开爱国主义精神进行深入交流。

  张伯苓老校长后人张元龙在“请为历史背书南开校殇始末及其世界价值”主题发言中,回顾了1937年7月南开系列学校被炸始末,分析了南开被日寇轰炸的原因,并对这段历史的传承与记忆提出建议:建议寻回在轰炸中遗失的图书、校钟等校产;建议将南开被炸的相关历史文献,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项目;建议在南开被炸遗址处建立校殇纪念园,以真实、稳定、全面地展示南开这段悲壮的记忆。

  在会后的采访中,他对记者说,为南开这段校史申请世界记忆,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与保护。“申请世界记忆,有利于吸引中日爱好和平人士的参与。这段历史最有可能搭建起中日之间化解恩怨、避免悲剧、实现持久和平的桥梁。”张元龙说,避免悲剧的唯一的道路,就是国家强大,“抵抗强敌,敢于牺牲。争取和平,不遗余力。南开人不忘悲壮的历史,更珍惜人类的和平。”

  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于对日寇的痛恨和对汉奸的憎恶,以南开中学学生为骨干,天津几所学校的爱国学生自发组织成立学生民间秘密团体“抗日杀奸团”。天津南开中学校友会原秘书长李溥说起了南开往事

  南开学子李如鹏,曾在1939年元旦开枪刺杀过周作人,周倒地未死,他却因为“克敌未果”罚站1小时,在1939年因叛徒出卖牺牲在天津,年仅24岁;还有“行动派”沈栋,不但在丰泽园击毙汉奸王竹林,数月后又刺杀汉奸程锡庚,连张伯苓校长都夸赞:“南开出了这样的爱国子弟,令人欣慰!”李溥认为,这是全民族抗战中的壮烈篇章,也是南开人的荣光。

  宋志勇教授首先公布了前些年在日本大阪大学图书馆发现的老报纸,其中刊登了当时对南开大学校园被炸的报道。在宋志勇教授出示的图片中,1937年7月30日的《大阪朝日新闻》赫然刊登“空袭天津”的新闻,其中有“南开大学化为灰烬”(意译)的报道,其中详细记载了南开大学遭受炮击的时间是“二十九日午后二时三十分开始”,“第一发炮弹就击中校门”,在不断的炮击下,“大火持续燃烧天津排日运动的急先锋南开大学化为了灰烬”。

  日军对南开大学校园的空袭,更有细致地描述:“西南部(海光寺)我赤山部队炮击成功南开大学的火焰凶猛,而勇敢的日本人们忘记了战斗而登上屋顶,为这壮观而高呼万岁,青年自不待言,少年和少女都慌慌张张地在空袭的烟雾中穿行,要求做些传令或士兵帮手的工作,皇军斗志更加高涨”这些日本报纸的“追捧”之词,从另一面记录了暴行。

  在宋志勇教授于日本旧书店收集到的包括侵华日军的“战队日志”中,也有零散地对于日军在天津的记载。其中“飞行第三一战队志”中记录:1937年7月15日,从飞行第七联队编成了轻型轰炸机飞行第五大队,这支部队于7月24日从滨松被派往天津,并于7月29日轰炸了天津的南开大学。

  1937年,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冈本季正曾有一封“密电”呈递外务大臣广田弘毅,以“救济南开大学事”,希望战后能对南开大学“予以救济”。“这说明当时已经有日本人在反思。”宋志勇教授说,不断发现的史料说明,日军轰炸南开大学的主要原因是南开大学积极主张、宣传抗日,引领了天津、华北及29军抗日热情高涨,遭日方嫉恨,“同时也再次证明,日军对南开大学校园的轰炸、抢掠,主要是基于政治目的,有预谋的。”

  曾有这样一组数据:“至1937年6月,南开大学图书馆藏有中文图书20余万册,西文书籍6万余册,其中包括中文古籍10万册。”韩召颖馆长说,战前的南开大学图书馆,采取了“四库”与“杜威”中西结合的图书分类法,已是初具规模的现代大学图书馆。

  而轰炸之后,“日军卡车列队入校于废墟中装书和设备。30日,炮击学校,秀山堂着火。日军骑兵百余名、汽车数辆入校,复抢劫余书籍,然后将木斋馆付之一炬。下午6点,除已抢出3万册书刊外,其余书籍或被抢或被烧毁。”韩召颖馆长说,木斋馆被炸期间抢救出来的3万册书籍,原来密存天津,后运到越南海防,其中233箱由南开校友陈文耀代存海防交通银行一仓库,该地沦陷后部分被劫往东京。余200余箱抵昆明。

  宋志勇教授提供的另一份“新证”,是一位日本学者在论文中披露的战时日本民族研究所曾保存有掠夺的南开大学藏书的情况,据介绍,该民族研究所在接收了由海军接管的部分南开大学等机构的藏书后,因遭遇东京空袭而疏散至彦根市,直至战争结束。该机构于同年(1945年)10月撤销。留存于彦根的藏书于1946年2月被转移至京都大学。同年8月,盟军最高司令部要求对民族研究所旧藏书中包含的接管图书进行调查。1947年4月,在神户港向中国归还了3万余册接管图书,这其中就包括南开大学的藏书。

  南开大学图书馆同仁一直致力恢复馆藏。今年5月,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的档案资料中,发现一份“契约”,记录着1940年,国立北平图书馆代表袁同礼与南开经济研究所方显廷教授商定,为便于学术研究起见,将所藏一部分图书寄存于所内。

  在南开大学图书馆内,包括1930年版的《社会经济委员会工作报告》在内,那些曾被1937年被日军抢走的书籍上,都贴上了“此书被日寇劫去,胜利后由东京收回刊此以资纪念”字样,说明缘由、以示不忘。

  在座谈会上,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原院长宋志勇教授、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韩召颖,公布了近年来发现的相关研究史料。

  在座谈会上,张元龙提议在南开校园建立纪念园,在活动结束后,严修研究会副秘书长王焱特意来了如今南开大学医学院所在的思源堂“思源堂成为轰炸后南开大学唯一幸存完整的一栋建筑”,凝视着这栋落成于1925年的百年老楼,王焱说,这就是中华民族英勇抗战、坚韧不屈的见证。

  “家里几代人都就读于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我是在南开区档案馆工作,南开学校也是我研究的地方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王焱谙熟这栋老楼的历史,他介绍说,思源堂始建于1923年,1925年10月17日竣工,这座科学馆的名字是取“饮水思源”之意,“也有一种说法是纪念捐资者之一的袁述之先生。”

  大楼门前六根大石柱,将西方古典主义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据说,这是当时学校里最考究的建筑。”王焱不止一次特意“探望”思源堂,为这一隅四季风景各有所赏,为这里故事多、精神意义更是非比寻常。

  比如广为流传的“一堂课换取一座楼”,说得就是当时化学系系主任邱宗岳教授给另一位捐资方美国罗氏基金演示了“南开教学”,一举获得捐款。

  思源堂旁边紧挨着迦陵学舍与宁园,“数学家陈省身此前就住在宁园。”王焱说,陈省身先生在求学时代的教室就是思源堂,“他也多次说,我最美好的年华就是在南开度过的。”

  在1937年的炮火中,思源堂幸存至今。2013年,思源堂与校内主楼、秀山堂旧址、图书馆、第三学生食堂等“南开大学建筑群”,入列天津文物保护单位名录,2019年,思源堂入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规划复建的思源堂与木斋馆、秀山堂三栋历史建筑,也成为学校新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赓续的不仅是建筑形制,更是历经抗日烽火淬炼南开爱国精神。”

  “南开是我的高中,也是我的大学。”现在是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022级本科生王圣迪,也是南开公能校史文化宣讲团成员。在她看来,宣讲正是要当好一座桥梁,让烽火岁月的回声,化为今日青年奋进的号角。思源堂的故事,她也是一次次地讲述给每一位走进校园里的人听,“相较于书本或者展览中的历史呈现方式,思源堂提供了一种更为真实、可触摸的历史感受,是鲜活的。”

  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思源堂巍然矗立。它既是校园百年记忆的载体,更是南开爱国精神与民族抗争意志的象征。88年前开始的“校殇日”,不仅承载着沉痛的纪念,更化作代代南开人铭记历史、奋发向前的精神纽带,最终汇入中国人民抗战精神的时代洪流,成就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熊猫体育直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