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的生命力:传承民族文化、传播时代精神
发布时间:2025-08-06 16:27:48| 浏览次数:
8月2日,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全网上线。据新华社报道,《哪吒之魔童闹海》自今年1月29日上映,累计报收票房154.46亿元,观影人次3.24亿,成为中国影史票房、人次双冠军。《哪吒之魔童闹海》影响力的长尾效应,有力见证了神话故事和神话叙事既是传承民族文化也是传播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这也是神话故事如今依然被人们需要的原因。
神话叙事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它不是僵死的、封闭的,它允许人们进行改编,这恰恰给人们提供了改编神话故事、传播时代精神的条件。纵观近年影视市场甚至电子游戏,如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闹海》、《白蛇:缘起》以及游戏《黑神话:悟空》等,这些神话题材作品,既根植于传统,又不拘泥于其中,反而为之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以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例,影片将传统故事中“剔骨还父亲”的反抗精神转变为破除成见、追寻自我的现代价值观,既延续了传统神话的反抗内核,又注入了新时代的拼搏精神。同时,影片还将哪吒设定为“问题儿童”,实现了传统精神与现代议题的深度互动。当然,部分人担忧改编后的神话故事,究竟还能否称之为神话,这种改编是否只是神话元素的简单拼贴与堆叠。实际上,神话故事一开始就是历史的和想象的产物,是动态演进的文化实践。正如古希腊神话在流传中衍生出多元版本,中国神话也一直在不同时代、不同载体中进行着适应性转化。因此,只要神话故事的内核是稳固的,细节的丰富与形式的创新恰恰是保持神话生命力的必要路径。从近年来部分神话改编作品所创造的市场效益来看,人们所欣赏和需要的从来不是故步自封的神话故事,而是能与时代共振、充满活力的神话作品。
传统神话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历史认识,更在于其承载的精神力量是每一代人共同的财富。传统神话故事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构建了独特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认识,其中包容着丰富的民族精神。从精卫填海的执着到沉香救母的孝义,从大禹治水的担当到愚公移山的坚韧,这些故事既强调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共生,也注重人际交往的道德准则,更蕴含着对理想人格的永恒追求。在当下,这些精神母题正焕发新的生机。当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大禹治水传说中因势利导的治水智慧便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古老注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信念成为我们现代人永久奋斗的精神动力。这些深植于民族记忆的精神符号,融贯汇聚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转化成新时代人类发展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讲过:“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自然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可以做到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传统神话以新的方式内嵌于现代社会,并获得新的文化影响力。随之引发的思考在于,今天神话为何依然能够得到人们的喜欢?人们为什么还乐此不疲地创作、传播神话故事?
对此,我们需要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神话消失论”。马克思认为神话源于对自然的未知,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人们借助想象力对自然和人类世界认知的结果。因此,在人类历史早期,神话承担了世界观的功能。一旦自然能够被科学地把握,即科学的世界观出现,神话存在的条件就会丧失。由此而言,马克思所说的神话会消失,不是指神话故事以及这种叙事方式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而应该理解为随着科学世界观的成形,神话在承担世界观方面的作用将不被人所需要,建构神话以理解世界的方式将会消失。实际上,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掌握了自然现象的运转规律,传统的诸如“雷公”“电母”等神灵形象在世界观认知方面的作用自然走向了消亡,人们已经不再执着于以拟人化的神灵征服自然、理解世界。在干旱季节,人们不再祈求“龙王”降雨,而是利用自然科学规律,实现人工降雨。从承担世界观功能的角度来说,我们不再需要神话,神话“消失了”。
不过,这种意义上的“神话消失”代表着历史的进步,它反映了人们已经从崇拜自然和神灵转变为相信科学理性的力量。如果神话已不再能承担它的传统职能,那它还在何种意义上被现代人需要?为什么今天的人们还会乐意接受和传播神话呢?
传统神话虽然不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它已成为后人理解过去、理解早期人类历史的一面镜子,这是传统神话存在的理论意义。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说对现代人来说是神话,是虚构和非真实的,但对古代人而言,是他们的信仰,已经内嵌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神话故事能够折射出当时人类对世界、对所处时代的社会制度和结构以及价值观的认知。比如中国潮汕地区流行的妈祖神话,源于潮汕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体现了沿海渔民对海洋的敬畏。格萨尔王降妖除魔、征战四方的故事,彰显着青藏高原上少数民族同胞的集体记忆,是我们理解藏族文化、藏族聚居区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文化作品。《西游记》中如来佛祖、玉皇大帝形象背后体现了佛家文化、道家文化的融合和区别。牛郎织女神话故事暗含着古代人民想要突破封建社会阶级的困难与挑战。《荷马史诗》里的古希腊神话同样也是理解西方文明和西方历史发展的参照。马克思在写作《人类学笔记》的时候,引用了《荷马史诗》中的部分神话故事作为文献依据。比如他引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阿基里斯的相关故事,论证家庭中婚姻关系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马克思认为《荷马史诗》所描写的希腊社会,人类已经由群婚制走向了对偶制,已经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正是这些穿越时空的神话传说,为现代人提供解码人类历史、人类文明的重要线索。
除了神话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神话的叙事特征在现代社会依然有很大的市场,它在人们对未来和未知想象的意义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由于神话叙事是人们借助想象力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征服,于是当现代科学触及人类目前的认知边界时,它便成为人类填补未知的感性方案。由此来讲,我们需要消除一定的误解,即认为神话只能描绘人类早期,而设想未来只能是科幻文学的题材。实际上,神话与未来,或者说神话与科幻同样是共生的。尽管神话大多是非科学的叙事,而科幻往往依赖一定的理性科学,但是,科幻题材在叙事中往往也会加入部分神话叙事,以更好地引起人类的共鸣。神话与科幻的共生关系,在当代创作中愈发显著。刘慈欣的科幻巨著《三体》正是典型例证。小说将“三日凌空”的天文现象转化为三体文明的末日审判,赋予宇宙规律以神话史诗般的悲壮感;“面壁者”计划的叙事结构,暗合古希腊神话中先知受困于预言的经典母题。这些创作并非简单借用神话符号,而是将神话的宇宙观与科学推演深度融合,构建出既具科技理性又含神性敬畏的认知体系。在科学与幻想的交汇处,神话叙事正以新的形态,持续拓展着人类精神的疆域。
综合而言,神话故事和神话叙事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发挥其价值,这正是神话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成人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儿童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因此,马克思虽然认为神话会消失,但也从未否认神话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性。在现当代,我们依然需要从科技、制度和产业化等方面综合发力,努力保持神话故事和神话叙事的生命力。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警惕神话在消费浪潮中丧失其核心内核,仅仅作为神话元素被商业化的现象发生,同时也要拥抱神话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唯有在守正创新的辩证统一中,神话才能持续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和文化价值。(作者:王肖帆)